一方自然一座山|啾山05 立春巡啾山海拔3000~3700段的自然观察记录
2023·一方自然
一座山
啾山,05
2月11日立春第7天,探索了啾山上的一条新线路,直接从海拔3000的地方进了山,这条线路人迹罕至,相对比较接近原始森林的样子。从海拔3000到3700,我在里面徜徉了5个多小时。走山,从来没有走这么慢过,慢得忘记了时间,慢得每一步都踩着惊喜……
海拔3000处是一个村庄,从村庄上升100米的范围内以裸露的土地和少量低矮灌木为主。
上图前景中裸露的荒草坡上,仔细看,可以看到有很多人工种植的云杉小苗。↓
靠近村庄(海拔3000~3100)的灌丛主要是由扁核木、高山栎类、高山柏、小檗等组成。除扁核木外,其他几种灌木一直到海拔3700都有分布,且是高山灌丛的主要组成部分。
正在花期的扁核木
矮高山栎
高山柏,左图是正在发育的雄球花,右图是去年的球果。
小檗今年初开的花(好像有点早,低海拔3000以下还没见开花)和小檗去年的果,同时出现在枝头。
过了海拔3200左右,远离了下面的村庄,也没有了裸露的土地,正式进入林区。
这一片山较为人迹罕至,在山中行进近5个小时,一个人也没有遇到。越是没有人类干扰,物种就越丰富。
一过3200m的海拔高度,“小型”松萝(灌松萝Usnea thomsonii )就出现了,小小的簇生着。
↑这一棵“贴着”灌松萝的树,是谁呢?在远山的映衬中显得很是秀美。下图是它的果实↓
我发现随着海拔升高,林子越深,松萝的长度也逐渐增加↓
/////////
越往深山行进,松萝就越长起来,最后长如“山门的帘幕”。(长松萝 Usnea longissima)
松萝是地衣的一种,是真菌与藻类的共生体。地衣是一种神奇组合的生物,每种地衣都包含了两类生物:一种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藻类,还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真菌。不是任何一种藻类和真菌都能拼成地衣,只有经过千万年漫长时光的磨合,才能真正共生在一起。
长松萝在古老粗粝的树上化为绕指的柔情
在地衣的结构中,真菌把藻类包裹到自己的体内,还把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提供给它;而藻类利用它们的叶绿素,把光合作用产生的糖类反馈给真菌,才形成了这样一种优势互补的共生关系。真菌和藻类,缺了对方,谁都无法存活下去。
长松萝为杜鹃们披上轻纱
并且松萝一点都不会淹没杜鹃的芳华
松萝没有植物所谓的根茎叶,它对水分的吸收是浑身上下,它们通常长在雾气浓重的深山老林之中,丝状的结构就是它们捕捉水汽的大网。
把狂放不羁的高山栎也衬托得古道柔肠起来
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南地区松萝科地衣的生境进行调查研究发现,该地区12种松萝科地衣都通过附着器固着在树枝、树皮以及枯木上,生境较为单一,原因可能是树枝、树皮以及枯木为松萝科地衣植物的生长创造了适宜的环境,并提供了一定的营养物质。
谁也不会被落下,哪怕是云杉也要被松萝一并装点
地衣生长极其缓慢,目前已知生长速度最快的是松萝,北美地区的松萝每年能生长2~2.5厘米!以此类推,图中大概一米长的松萝都差不多40~50岁了!
而且地衣(当然包括松萝)尚不能人工栽培,请合理利用并保护自然资源,遇到时别把它从树枝上撸下来。反复强调,松萝不是家里养的空气草、老人须(凤梨科松萝铁兰Tillandsia usneoides )。
滇金丝猴正在取食长松萝
摄影/王立松、王晋朝
长松萝是滇金丝猴的主食,含松萝酸(Usnic Acid),但是人类长期食用会造成肝损伤。
松萝虽然具有超高的耐寒及耐旱性,却扛不住环境污染。由于自身结构相对简单(缺乏如气孔、角质层这样的调节结构),松萝对污染很敏感,很容易积累环境中的重金属、二氧化硫等污染物,而且自身无法排解;积累到一定程度后,松萝就开始解体,直至死亡。
灌松萝的子囊盘(真菌的有性繁殖结构)
松萝实在太过惹人喜欢,占用了这么大篇幅,都要跑题了……
较高海拔的啾山中,除了松萝,同为地衣的瘦柄红石蕊(Cladonia macilenta)也是非常惊艳,它很小,最多也就5mm高,蹲下来并且脸要贴地才能看清楚(尤其近视眼如我)↓
此外还有8种地衣,不知道都是哪位仙人,我称之为神衣八大侠。
左上,黑线侠;右上,斑点侠;
左下,鹿角侠;右下,一头乱发侠;
左上,网络侠;右上,史瑞克侠;
左下,干枝侠(细看也有子囊盘);
右下,龙鳞侠。
神奇的除了地衣还发现两种蕨类植物:
革叶耳蕨(鳞毛蕨科耳蕨属)在蕨类植物中独树一帜,最大特点是长得梆硬,在其他“草叶”蕨类都干枯了的料峭春寒中,它依然倔强而真实地活着。左图是正面,右图是背面。
西南石韦(水龙骨科石韦属)别看它细长而卷曲的形态,其实也很硬的。现在的细条是它的冬态,据说夏天展开了叶片就美啦,等夏天我再来看你哦~
在海拔3500以上,虽然没有开花的植物,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地面的植被,还是会发现很多神奇之处的。
鞭打绣球(车前科鞭打绣球属)有两种形态的叶子,高海拔即使立春也很冷并且昼夜温差也很大,它的圆形叶已经干枯了,现在只有簇生的针形叶。
鞭打绣球的红色果实很诱人,即使伏地而生也是很醒目的存在。(当然了,对于近视眼来说这些都必须贴地看才行。所以,它们要是各种侠的话,我就是那个伏地魔……咳咳)
丽江麻黄(麻黄科麻黄属)紧贴着石头长成一小簇。
这一款毛茸茸的,是谁?
这个也是毛茸茸,是不是黄毛草莓(蔷薇科草莓属)?每次都是走到一定海拔高度(3300以上)的地方才能看到它,而且很常见。由于昼夜温差大,出了“锦”的叶子也是美美的。
在高原,披着绒毛的植被,都是为了御寒,虽然是贴地而矮小的样子,穿着毛衣也要不遗余力地进行着光合作用,看似平凡的高海拔土地上却是蕴含着勃勃生机。(右上图粘毛香青?)
革质叶、针叶、茸毛叶,都是植物们应对高海拔生存环境的智慧吧。
虽然好多毛茸茸的,或硬邦邦的都不认识,但是我记住它们的样子了,想来一回生二回熟,见得多了便会成为老朋友。初入滇西北生活半年多,也渐渐认识了不少不知名的老朋友啦,或许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彼此的惦念。
参考文献:
青藏高原东南地区松萝科地衣的鉴定研究 杨子颖1,李奇穗2,苏洁1,李惠玲3,章漳3,彭湃4,苏印泉4,彭锋1 *(1.北京林业大学 林木生物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,北京 海淀 100083;2.四川省眉山市气象局,四川 眉山 620010;3.伽蓝(集团) 股份有限公司,上海 200233;4.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林学院,陕西 杨陵 712100)
ܾ ܾ 𖥧𓇣 ܾ ܾ ܾܾ ܾ 𖥧𓇣 ܾ ܾ ܾܾ ܾ 𖥧𓇣 ܾ ܾ ܾ